新北市中和區

中山路二段523巷32弄10號

02-2225-7031

transha2019@gmail.com

台灣紫砂工藝大師:林靖崧 chap. 1

  -  台灣紫砂工藝大師:林靖崧 chap. 1

工藝第一人

紫砂壺的製作,是一個極為精細且複雜的工藝,每一把紫砂壺的成品,經過雙手錘鍊、拍打,對泥料的熟悉,燒窯的技術都是十分複雜,再則每一把壺的成形,對於壺面成形的點線面,要求都極高。因此在中國大陸,要成為一個紫砂工藝師,是相當辛苦且不易的。要得到中國國家級的工藝師認可,也要經過一番的考試與試煉,林靖崧除了拜於紫砂大師呂堯臣,成為海外首位弟子外,更於2011年取得中國國家級「高級工藝美術師」的職稱。每年能通過的人寥寥無幾,並且陸續在各個博覽會與競賽中,獲得多項肯定,可以說是紫砂界的台灣之光。而這位不凡成就的工藝大師,一直廣為紫砂收藏界的推崇,除了精湛的工藝之外,林靖崧更是在創作上,不斷自我要求與突破,在傳統的基礎上,加上創新,近年來更是在琺瑯與紫砂的異材質結合創作上讓人驚豔 !

是怎樣的經歷可以構發出這樣不同的創作,是怎樣的成長環境? 能夠培養出一個不畏艱難,逆勢而上的工藝大師呢 ? 讓我們一起來發現挖掘這位台灣的紫砂奇才:林靖崧

春華姿韻之八 2004 . 林靖崧

人文菊島的童年生活

每年的澎湖國際花火節 吸引了上千萬的人們,走向了澎湖,2011年澎湖被評比為世界十大世外桃源島嶼,這座坐落於海上的小島,除了美景天成之外,從古至今的近800年的人文歷史,乘載這小島上許多不平凡的人們。在台灣的紫砂工藝第一人林靖崧,就是這小島上努力堅持的不凡見證。

林靖崧 民國57年 (1968) 誕生於澎湖馬公的公務員家庭,父親是澎湖地方法院的書記官、總務科科長、公證處科長。爺爺是一個手藝精巧的木匠,任職於澎湖水産學校技工。家中有5個兄弟,林靖崧排行老三,五個兄弟感情深篤。先人從福建漳州移民來澎湖後世代居住於馬公,家中還有些土地需要耕作,維持基本生活基本不成問題,但也說不上是富有之家,畢竟一家九口人,對一個公務員家庭來說生活算十分艱苦,因此兄弟間大家都十分團結,一心為這家庭生計而奮鬥。

    林靖崧一家五兄弟

爺爺是一個木匠,在馬公當地,並不盛行木工裝潢,因此爺爺專門接受訂製家具,木床、木椅、木櫃、櫥櫃等,工藝精湛,任何的木作家具居乎都難不倒他。在家製作好的家具完成後,再送到客人的家裡去。爺爺也是海軍的一個專職技師,因此木匠工作都是必須利用閒暇時間來製作,但仍需要耕田牧養來維持家庭所需。在那個困苦生活的年代裡,身兼數職並不罕見。這些農忙生活,也成為陪伴林靖崧的小時日常。

林靖崧父親。年輕時父親家中只能供讀父親到國中學歷,後來父親到地方法院當工友,半工半讀的努力達到高中學歷,自學考取了書記官,順利地當上了公務員。但從爺爺90多歲高齡後,家計的負擔全然落到的父親的身上。除了白日的公務之外,為了維持生計,父親下班後成自行創業,爭取成為萬家香醬油的澎湖代理商,在島上挨家挨戶推銷,分裝配送。實打實幹的在澎湖打出一片天。母親也為了家計開了早餐店,深夜起床手磨豆漿,在天未亮的時候就開始了忙碌的勞動,一家生活才得以慢慢穩定,讓林靖崧可以更為安心專心的在課業與才藝的發展上。

林靖崧的父親和母親

但父母的辛苦林靖崧也深知不易,每到下課後也總會到鄰居食品行幫忙包裝澎湖名產、碼頭卸貨搬運漁獲,另外在假日時和哥哥跟著廟宇修繕的師傅一起幫忙彩繪梁柱雕樑、門神繪製等……實作勞務經驗豐富,也因此奠定了工藝的魂氣。利用有限時間內幫忙家裡分擔收入,由此自小內心逐漸磨練出一個,不服輸,不對環境屈服的性格。

在那個年代的童年,沒有日韓偶像劇,大家追的是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,刀光劍影打打殺殺成為男孩們的日常,隨手可以撿拾的木頭,從無到有,手打刀削就變成男孩們最好的玩具,你來我往。一直以來,就從手作中得到多的樂趣,工藝在心裡逐間萌芽與深埋記憶裡。

「我很慶幸我生活在澎湖這樣一個地方,有一個讓我可以磨練自己的童年生活。」

曾經一有次 為了製作陀螺,林靖崧和哥哥砍掉一顆芭樂樹,芭樂樹的樹幹硬度高,製作陀螺堅固又容易獲勝,砍掉後奶奶非常生氣,但爺爺反而帶著我們孫小,到另一個工藝師傅家,把陀螺完成。小時候的風箏、元宵的花燈,都自己來。

 爺爺專門接受訂製家具,木床、木椅、木櫃、櫥櫃等,工藝精湛

「自小我們就接觸這些敲敲打打的工具,要甚麼東西,買不起,我們就自己做。父親也是,別人不要的木頭撿回家,製作成家裡的家俱和小孩的課桌椅一件件的完成。」

母親自學學畫、書法,不因為學歷不高就放棄學習,或對生活上的單純滿足。這些處事的態度,與精神的養成,是影響林靖崧一個很大的部分,總會在生活裡想出突破現狀的辦法,對於後來影響很大。對林靖崧來說這樣的成長環境的養成了

「在一個沒有甚麼資源的情況下,你依然可以很堅韌的活下去」

我們常常會在生活裡遇到很多瓶頸,很多人會抱怨我沒有好家庭、我沒有好公司、我們沒有錢,所以我很多事情都沒法完成,也做不到,找個藉口讓自己停頓下來。但是環境告訴林靖崧的是

「我們本來就沒有資源,資源是創造出來的,不要因為自己哪些方面還不足,就裹足不前,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。去產生所有的可能性」

這是父母給林靖崧最大的精神上的影響。也是造就後來個性養成最大的因素之一!

百納壺/2020

特大歲寒三友/2013

一葉知秋 / 2016

石瓢壺 / 2011